《姥姥的外孙》:照护亲人能够妄图利益吗?

09-03 750阅读 0评论

在近期院线电影中,《姥姥的外孙》可算一匹黑马。影片上映一周已跻身我国市场泰影票房历史前三,到现在的豆瓣评分为9.0。


电影以清明祭祖典礼开端,以姥姥的葬礼完毕,一个散居在泰国暹罗的潮汕宗族是其间主角。子女成年后搬离爸爸妈妈家,三代人的日子渐行渐远:守着老屋的姥姥信观音菩萨,坚持不吃牛肉;大儿子阿强炒股,小儿子索伊赌博,女儿阿秀在超市当店员,各自奔波;外孙阿安已不识得潮州话,停学在家,梦想成为游戏主播。


影片的主题是照护和亲情,其叙事连续了华人家庭片的宛转温情。但导演并未停步于情感层面,而是直指亲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温情之下是坚固的内核:期许取得遗产能够构成照护亲人的动机吗?当维系孝道道德的土壤分裂,还能靠什么来支撑家庭照护的职责?


家庭情感与利益战役


在清明祭祖典礼上,姥姥意外跌倒,之后被查出患癌。外孙阿安自此开端对姥姥的照护。他回到湿润的老屋,被拉回到姥姥的日子节奏中。每天五点起床卖粥,给门前的花木剪枝洒水,准时带姥姥去医院化疗。他一起也遭到姥姥的管制和挑剔:冲茶拜神的水不能用微波炉加热,观音像不能移动,睡觉只能在楼下。


近年来,家庭照护作为情感劳作、亲情纠缠的主题常被书写。关于照护者而言,照护亲人是时刻、膂力和精力层面的多重支付,也是在陪同中从头了解亲人、知道逝世与离别的进程。界面文明此前曾专访《照护》一书的作者凯博文,他指出:“人道的‘在场’(presence)是护理和照护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当下的照护书写多侧重于情感经历,或多或少回避了关于利益的讨论。《姥姥的外孙》更进一步,剖开亲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企图补全在情感之外更立体的照护图景。


除了是患者,姥姥仍是有遗产待切割的宗族老一辈;除了是照护者,阿安仍是需求本钱安身的年青人。无论是阿安、母亲仍是两个舅舅,他们都想念姥姥的遗产;而姥姥对产业分配也自有打算。这些纠葛并未随疾病而隐退,在绵密的亲情下,一场家庭战役如火如荼。


照护换遗产?


阿安照料姥姥的初衷很名利——他想要姥姥的房子,他需求一笔钱。看到表妹阿梅照料姥爷并终究承继房产,他决议依葫芦画瓢,把姥姥当作“本钱”。虽然阿安也置疑过这是否稳当,但从头到尾,他对利益的诉求并未改动。


事实上,影片中的人物并不避忌议论钱。金钱的力气在大儿子阿强身上表现得最显着。姥姥跌倒后,阿强没时刻照料姥姥,给了妹妹阿秀一笔“陪护费”。尔后他还想给阿安“工钱”,作为照料姥姥的报酬。阿秀让阿安多陪陪患癌症的姥姥,阿安的榜首反应是“你给我发工资吗”。在情感之外,金钱也是衔接宗族成员的枢纽。


就连姥姥也诉苦:她勤勤恳恳地照料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什么都没留给她。她的怨言反映出一种观念:家庭照护作为一种心情劳作,许多时分由女人承当,却常被以为是琐碎且无偿的,至少在劳作进程中是无偿的。


英国作家罗斯·哈克曼在《心情价值》一书中指出,与膂力劳作、智力劳作相同,心情劳作也是一种需求时刻、精力和技术的作业方式。在性别权力结构中,心情劳作被以为是女人化的,但人们却常常忽视这种劳作的实在价值,无论是在公共范畴仍是家庭内部。


《心情价值》 [英]罗斯·哈克曼 著 徐航 潘沂然 译中信出书集团 2024-02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庭照护是孝道道德的一部分,子女照料白叟被以为是不移至理之事。在今世社会,这种“不移至理”却或许成为家庭对立的导火线。本年4月,胡泳在《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一文中谈到:“在照护白叟这种作业上,也需求开家庭会。怎样分工,去不去养老院,得病了怎样医治。我国人有个特色,许多事儿不明说,说了如同伤和气。恰恰是许多时分你不明说,暗潮的涌动就会导致许多对立。


父权制本位的孝道道德限制了关于照护者的职责与利益的讨论。孝道以家长的分配性威望为条件,照护者与被照护者之间并非相等联系。孔子建议“事爸爸妈妈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后辈对老一辈的供养职责被着重,而对利益分配的诉求则或许被视为不敬。


在华人传统社会,即使女人承当了照护职责,在产业分配中也难有言语权。法学学者罗冠男指出,在我国传统的承继准则中,产业被严格地留在父系宗族内部,以确保宗族的连续。女人难以像她们的兄弟和老公那样承继产业。


这一不相等的原则在影片中也有所表现。虽然姥姥承当了照护爸爸妈妈的首要职责,但她没有承继遗产,由于家人以为“即使产业分给她,也会被她败家的老公花光”。到了下一代人,比较于阿强和索伊,女儿阿秀支付了更多精力来照料母亲,但母亲相同没有把遗产留给她。


关于更年青的阿安和阿梅来说,他们照料老一辈的首要动因并不在于孝道道德的束缚,而在于与其他亲属竞赛遗产。虽然有人批判“为了遗产而尽孝”的价值观,但这恰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电影直指照护者的职责与权力这一常被遮盖的问题。当维系孝道道德的宗族和礼法土壤分裂,期许应得的利益报答也是照护者的正常心态。


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葛玫在作品《谁住进了养老院》中谈到,人口活动、个体化、生育率下降等要素使子女越来越难尽奉养白叟的儒家孝道。晚年爸爸妈妈挑选住进养老院,或许削减自己的需求,但他们并不乐意用“不孝”来点评子女。社会学者吴心越在其关于养老组织的论文中也指出,跟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和家庭养老功用弱化,更多子女将晚年照护“外包”给养老组织。养老组织作为“孝亲署理”从头嵌入家庭次序和孝道文明,建构起照护专业主义。


拆解空泛的“孝”


无论是爸爸妈妈自动住进养老院,仍是子女将孝道“外包”,都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当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式微,咱们需求新的言语资源来了解照护和养老。《姥姥的外孙》中的台词“多出力者应该多得遗产”便是一种关于照护的阐释。阿梅则是这一观念的成功践行者。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包含姥爷在内的亲属都觉得阿梅应该找一份面子的作业,而不应守在姥爷床头。言下之意,照护失能白叟是尽孝,但献身了自己的出息,并不合算。在这套价值体系中,为宗族支付的孝道道德让坐落名利的本位主义。


学习护理专业的阿梅看待照护的视角则愈加“职业化”。她尽职照料瘫痪的姥爷,在姥爷心目中爬到榜首位,终究在姥爷逝世后承继房产。于她而言,照护亲人是一份“轻松又挣钱的作业”,发挥专业技术,支付时刻、劳作和情感,交换利益,毫不牵丝攀藤。一端是照护的职责,另一端是优先承继遗产的权力,这是阿梅从头给出的天平,直接而自洽。


但如果说阿梅和阿安关于老一辈只要名利的估计,也不尽然。阿梅很爽性地卖掉姥爷的房子,但当阿安问她是否梦到过姥爷,她含泪说姥爷必定去了神仙世界,不会再顾虑她。她的祈愿也发自内心。在得知姥姥将房子给了舅舅索伊时,阿安气愤地责备姥姥爱错了人。但姥姥逝世后,他将姥姥为他存的钱悉数用来买墓地,这份支付也毫不勉强。


影片中还有一段精辟的对白,阿秀对母亲说:“儿子承继遗产,女儿承继癌症。”母亲回应她:“我不知道独爱谁,但最期望你在我身边。”女儿压抑多年的冤枉是实在的,母亲在生命止境的眷恋也是实在的。


照护患者的辛劳和对实际利益的渴求,理性的顾虑与理性的核算,疾患来临在姥姥身上,也将这个潮汕宗族面向缤纷的潮水中。当主人公们从爸爸妈妈之仁和子女之孝的结构中松绑,亲人之间天然流动的是更杂乱也更真诚的爱情。解构空泛的孝道,转而描画家庭内部实际而幽微的纠缠,这或许也是《姥姥的外孙》动听的当地。


参考资料:

【英】罗斯·哈克曼:《心情价值》,徐航、潘沂然 译,中信出书集团,2024.

【美】葛玫:《谁住进了养老院 今世我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刘昱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3.

凤凰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2024-04-10,https://culture.ifeng.com/c/8Yf87k3Wpd4

罗冠男:《我国承继准则中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平衡》,法学杂志. 2019 ,40 (10) .

郑玉双:《孝道与法治的司法谐和》,清华法学. 2019(04).

吴心越:《从“孤老救助”到“孝亲署理”:养老组织的人物转型与专业鼓起》,妇女研讨论丛 . 2024 (04) .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5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