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09-03 366阅读 0评论

东南网9月2日讯(记者 李牧晨 王挺 曾群峰)这儿青山碧波、古韵悠长,这儿赤色见识深沉、英豪故事撒播……9月1日上午,“当今跨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扬福建线采访调研团来到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看望革新原址,听老百姓叙述日子产生的巨大变化。

山林深处访古村,楼宇殿前话赤军

下曹村坐落宁化县南部,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前史,是我国古代优异修建艺术的展现地,现在还保存不少明清古修建,具有“中国前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荣誉,还获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中心赤军村”。红十二军、红一军团、红九军团、赤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赤军部队都曾在此展开革新活动。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下曹村口的雅南楼。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九龙桥。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下曹村第一书记、赤军子孙曹春福介绍九龙寺。记者 李牧晨 摄

穿过村口的雅南楼,跨过九龙桥,一路上古木葱翠、溪流潺潺。“咱们村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据村里族谱记载,当年祖先是先种树后建村,所以现在村周围的这些古树都有七百多年树龄了。”下曹村第一书记、赤军子孙曹春福介绍说。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沿着村道,一路上古木葱翠、溪流潺潺。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松子坝和红三十四师将士林。记者 李牧晨 摄

站在据传为清代村内武秀才练武的松子坝旁,曹春福指着一片翠绿的小树林告知记者,2019年12月,福建籍湘江战争红三十四师勇士子孙集结在这个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和其前辈们一同战争过的下曹村,一同种下34棵松柏树,将它取名为“红三十四师将士林”。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采访调研团穿过满塘荷花。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敬湖公祠。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上曹村苏区干部子孙曹祥增共享其父亲的回想录。记者 李牧晨 摄

顺着村中古道一路前行,在那满塘荷花之后,便来到青砖灰瓦的敬湖公祠。这儿也是赤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宿营地原址。在门前,曹坊镇上曹村苏区干部子孙曹祥增叙述了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在曹坊镇“万人军民大联欢”“鸡爪梨树下集结出发长征”等革新故事,“这些故事都记载在我父亲曹发伙的回想录里,他从68岁开端写回想录,就怕自己逝世后没有人知道当年的事了。老人家说‘要让后人知道咱们曹坊有这段前史’。”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曹祥增展现其父亲曹发伙的部分回想录相片。记者 李牧晨 摄

青砖黛瓦品沧桑,赤色故事永相传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下曹村革新原址群内,古巷通幽。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采访调研团一行散步在高墙窄道间。记者 李牧晨 摄

散步鄙人曹村革新原址群,巷弄弯曲,四向灵通,高墙窄道参差其间,前史的沧桑感情不自禁。据曹春福介绍,下曹村挂号在册的“六古”修建(古民居、古巷、古宗祠、古桥、古井、古寺庙)达51处,其间七处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字形门楼、马头墙、高墙深宅,这些都是典型的客家修建特征。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亦中公厅,也是宁化县拍照家协会创造基地。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革新前驱徐赤生的孙子徐荣辉在此回想徐赤生的点滴业绩。记者 李牧晨 摄

极具艺术价值的明清古修建群也招引了很多拍照家前来创造,不少精巧著作被保存在了亦中公厅里。革新前驱徐赤生的孙子徐荣辉在此回想起作为宁化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徐赤生的点滴业绩。“我爷爷出生于地主家庭,家里占有着很多土地,在他参与中国共产党之后,以为革新要先从自己‘革’起,就首先将自家的田契当众焚毁,还派人宰杀自家的猪,翻开谷仓救济贫民。”徐荣辉说:“当年家中的那些老一辈肯定都把爷爷当作败家子,可在我心中他便是真英豪。”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曹春福叙述其爷爷曹生苟和祖宅的故事。记者 李牧晨 摄

在红四军、红一军驻地原址,也是曹春福的祖宅——安祥公厅厦中,曹春福叙述了这栋老宅内产生的故事。“我爷爷是村里的一位苏区干部,赤军长征走后,在参与一次干部秘密会议时被国民党围住,短兵相接后被捕。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下,爷爷宁死也不说游击队的下落,后来国民党就进入这个品字厅,用刀将他残暴杀害了。爷爷被杀时,我奶奶和父亲就躲在近邻的粮仓里。”曹春福说,因为冲击太大,奶奶在三天后逝世,留下年仅8岁的父亲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东躲西藏,一向到14岁今后才回到这儿。

“我其实一向不忍心让我父亲回想那段哀痛往事,他也经常说都是曩昔的事了,让我不必知道。可我以为仍是应该讲好赤色故事,让现在的人知道今日的幸福日子来之不易,让咱们的赤色精力代代相传。”曹春福的一席话,让记者久难忘记。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湘江战争幸存者、老赤军曾繁益的侄孙曾令传叙述英豪故事。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走完长征全程的“功夫高手”、老赤军冯义隆的侄孙冯国民叙述英豪故事。记者 李牧晨 摄

随后,湘江战争幸存者、老赤军曾繁益的侄孙曾令传,走完长征全程的“功夫高手”、老赤军冯义隆的侄孙冯国民……一位位赤军子孙向采访调研团共享了赤军兵士们可歌可泣的英豪故事。

1933年,17岁的曾繁益决然投身革新,后编入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1934年,参与湘江战争后,曾繁益和战友们持续长征,在广西雾源山区轿顶山山顶苦战到最后一刻,从几十米高的山崖跳下,幸被树枝挂住,后被乡民所救。这些业绩记载于红三十四师一○○团团长的韩伟的《红三十四师短兵相接湘江之侧》中。

1909年,冯义隆出生于宁化县曹坊镇三黄村。家里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家里送他去连城县学习制造圆桶的手工。手工没学成,反倒习了一身武艺回来。在清流草坪圩、田源、田口等战争中,冯义隆身先士卒,冲入敌方阵地,缉获不少枪支弹药,遭到记功嘉奖。一次战争中,当地民团占据在一个土堡内,又有重机枪,赤军久攻不下,冯义隆去老百姓家里借了一床棉被,扔到水沟里,背在身上匍匐前进。子弹穿不透湿棉被,他爬到城堡下面的一棵树下,背着棉被攀爬上去,用大刀砍死了巡查的敌人,再跳到城墙下面砍杀守门人,翻开城门,立下战功被嘉奖。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敬湖公祠的墙上,依稀可见赤军标语。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安祥公厅厦,也是红四军、红一军驻地原址内的赤军标语。记者 李牧晨 摄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曹春福介绍红一军团军需库房原址大门旁的赤军标语。记者 李牧晨 摄

走过一幢幢古民居,倾听一段段赤色故事,看着墙上时而呈现的赤军标语,让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年月。在红一军团军需库房原址——立人公厅厦,曹春福指着门口墙壁上含糊不清的赤军标语表明,据统计,下曹村保存的赤军标语共有34条,但随着时刻消逝这些标语现已越来越含糊。看着十多年前自己拍照的相片与现在比照,他感到很怅惘。

长征路上学党史|宁化曹坊:明清古建筑里的赤色印记

历经年月,墙上的赤军标语已含糊不清。记者 李牧晨 摄

“我小时候,在敬湖公祠墙上还能看见非常大的赤军标语,一个字最少有一米多宽,内容我还记得,就6个字:当赤军最荣耀。惋惜现在现已看不到了。”曹春福以为,年月或许能消灭赤军留下的标语,却消灭不了人们心中的赤军印记。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6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